查看原文
其他

邹赴晓|像丘陵倾倒出抒情的麦浪(16首)

邹赴晓 蜀土吾乡
2024-09-05

        邹赴晓,本名邹定国,1971年12月生于四川省内江。现居西安。诗文入选《70后诗选》《2015典藏诗歌》《陕西文学三十年•诗歌卷》等数十种诗歌类选集。已出诗集《歌唱,或者沉默》、诗文集《有风吹过》等多种,曾担任《秦都》文学杂志特邀副主编,获2015首届全国“文化杯”群文期刊优秀编辑奖、2019陕西诗歌年度诗人奖等。



立冬之夜

 

壮士的利刃该怎样醒来?将整个忧郁和

贫苦的秋天坐穿,我有身在诗经的

痴迷

清晨,我注目着反弹出来的阳光,白,

羞涩,照亮我的后窗。一声轻叹:

爱情呵……

又温和又危险的悬崖。所有珍珠的尽头,

我将怀念,(穿着球鞋)一个名字及她

复活的尴尬大泽的葱郁

 

“风啊,你要把我稳稳托住!”无叶之枝

因为身体力行,坚持在胸脯插上旗帜

大路上该回家的已经回家。兔子偶尔小心

地碰响更加小心的枪声

如此傍晚,我是开始缓慢而锋利的犁。夜

色抱紧荒凉,天空乌云际会——

“丘陵多厚实。”噫,月大如盆,如盆中三

岁的婴儿:伸手可及

又一落千丈

和我始终同步的仅有的另一名独行客

 


沉默的独白者

 

之后,瞎眼般的文化和故乡,还能证明什么

两座乳房,我曾经那么孜孜不倦

的歌唱、爱情和塔

 

难道无可更改,遗弃永远遗弃

孤独就是孤独

黄昏中的墓园,对于我并非收留,也非出发

我,我只是路过

 

是本性和苦难,煅造高尚的诗人

注定在异域光荣

贫困的角落里,我辉煌地写下虚无的战

“………战斗!”二月之夜的独语人

单衣。雨后。长风。

心跳更加倔强,长出星辰的羽毛

 

 

川南之雨

 

孤单的客栈正好容我清点和书写

在进入繁华之前,中年的母亲

总要敞开她磁性的胸襟

必定有善良的忧虑,而谁在聆听?

 

垂直或倾斜的排箫中

丘陵率意而起,小心翼翼的红泥路

带着询问,越来越模糊

你看,次日的晨雾离去之后

它又在更远处伸出还湿漉漉的头

不说话的青牛在菜花间平静移动

 

还记得什么呢?这激动的鱼的节日

青草。斗笠。蓑衣。童年的小河沟

哦,二十年已经过去

丛丛竹林深处,佑我的屋子现在怎样

不意间一声叹息

眼前的红砖碧瓦

 

白纸黑字,终要把我引向何处

桃花红颜难寻,清明前后,年年如是

只有桐子花,桐子花

相伴着我,一起,抖了抖身

 

 

巴山夜雨


长夜无尽呵……枯燥、真实

在这块湿手巾中无处躲避的人

表情在表情之外。“天空、处女……”

我知道所谓幸福就是能够安然入睡:

而只要谁醒着,写诗

此刻便依然千年前的隐痛

 

嘀嗒……嘀嗒,我能放弃枯草不枯的姿式?

秋在坠落。台灯静静透明

我看清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与生俱来

偶尔风起,踩过老乡家的竹林

 

文明在南方莺歌燕舞,而我

还把粗笔栽在荒野

把鸡啼比作灯笼

之前我接受过秋天最后的蘑菇

之后老鹰把蓝天抹得更蓝

三年的经历和珍藏,命运,我请求正义

 

潮湿之凉像无声的四面楚歌

流向书桌、被子和十五平方米的空旷

迎接的仍得迎接。仅仅是这样

听任着一个台灯走出一千个

嘀嗒……嘀嗒,抑或让我也化作

那不急不慢的屋檐雨一粒,从一到一

只是从一到一


 

邹赴晓诗集《歌唱,或者沉默》书影(1999年版)



重庆女孩

 

从雾中升起的,除了感叹

还有什么

我此刻看见的,是一张比月亮更满的脸

 

哦,记忆,栅栏对你有什么用

就像她,不是一朵花的惯常的等

而是“一下子推开”

重庆可是个热爱自由的城市

 

车轮在庄稼和建筑间向上、降低

我弄不清自己突然亲切起来的缘由

夜风呀轻轻地吹

在小酒馆,在两路口

她呀,可爱的泥鳅,让我对辣椒、萝卜

    耳目一

我想,做个重庆人可真爽

 

因此我仇恨火车和卧铺

今夜,就要让我成为过客?

 

你们谁知道重庆的水有多深

 

 

春回甜城

 

列车多像历史呵。我是轻轻溜下的

一个逗号

 

黄昏。颤雨。春日的一再悸动。

 

这个城市我描摹多年

长大的我能否与她手与手交叉

 

三天太阳

她铺子最著名的饼子

 

我却始终感觉到镜子和平行:

一粒暗暗焦灼的苦涩之波……

 

(注:四川内江称“甜城”)

 

 

贫 穷

 

这只大灰狼

正当我仰望的时候

一屁股

从外婆的童话中

坐进了我的春天

 

狭路相逢

风从上空流过

灰狼大婶 您的牙好胃口更好

 

欢乐的油菜花旁

又在怀孕

 

 

当代诗人

 

他必须要有坦克样的坏脾气

在伪高级的太监、淑女和风和日丽之间

他必须把自己交给夜晚和铁锹:

听听,运行的肌肉在说些什么

他必须反复揣摸莲花,作为已婚男人

机器正吼着。孔子。股票。明夜有雨。

 

——然后一张脸要升起来

像丘陵倾倒出抒情的麦浪

 

 

疲倦常使我和衣睡去

 

疲倦是塌方的黄色,再回首

窗外就已经是厚重的嘴唇被漆黑封住

我常常就这样和衣睡去

梦见河流之足,被命运的粉尘裁剪

 

满目青山,是一个困字

无奈的林中,我知道有一棵

遍身是呐喊的才能

悬崖上的激情,我看见它擦拭,又扔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和平的年代,对于自由和死亡

我们多么乏力

“我否认我是在生活!

我是说,我和时间,总有一个病了”

 

 

邹赴晓(邹定国)诗文集《有风吹过》书影(2009年1月版)



登  高

 

双眼迷茫,能看见什么

海拔一千五百米处,恰是正午

头顶的太阳像懒散的母鸡

无意理会岩石间的银子

偶然的鸟啼,立即被风声捡走

此时此地

没有鹰,更没有悬崖上的美女

远山远得想大吼一声

和登高人的倔强愿望不同

和以手扶额者的显而易见不同

苦难并未退去,来路仍是归途

 

 

歌 者

 

秋天里的火把远走他乡

潇潇雨歇

潇潇雨起

这是谁的手指呵

谁的手指

拨弄这些最平常的秘密

 

而歌者临窗

窗是时间不能合拢的伤口

陶醉的苹果里

流动的痛楚静静流动

 

歌声旋起

歌者的歌声

那些在无边的冰河之夜

发出光亮的血

荧弱、固执、坚贞不屈

焚烧在众多网的中心

 

蒲公英、蒲公英

她为什么泪流不已?!

 

 

青㭎林

 

山坡上 青㭎林

这淡淡早晨的黄昏呵

雾气柔软不停

 

沉默挤着沉默  枯黄重叠枯黄

玩火者必自焚

而我知道去年

一叶嘴唇曾经是一千叶嘴唇

向爱情歌唱

 

春天又一次坐在洼地

樱桃花像公鸡打鸣

有谁知道做王的悲剧

自由凄凉又孤独

 


​蜻蜓低飞

 

如果有坏脾气的风,我也许会想到枯叶,

我就在这样的黄昏被赋予。

但这是夏天。群峰消遁。我已学会独自抽

烟、潜伏,不动声色。不像个好人。

朝东,朝南——一群蜻蜓围住我——朝

铁桶似的天空。朝旷日持久的绞痛。

蜻蜓低飞。蜻蜓点水。这还是村庄。住着

朴实和稻田。

而我的腿似乎是树的根。我的嗓子也没有

像应该点燃的蚊香,

我没有把蜻蜓比作小飞机。

我是我吗?还是那样,蜻蜓低飞,恰似我

丢失的熟悉,被无声地召回

“蜻蜓低飞,大雨将临!”

我似乎不决定前进,或者倒下。我相信血

总是热的,相信信仰之力,相信钢轨。

但我沉重。

这个村庄长不出妈妈的气味。

这间瓦房也没有还给我童年。

那两个背草匆匆回家的姑娘,其中一个

也不是我的姐姐。

 


秋月朗照

 

借居的屋檐一下子陌生和枯燥。

灯光舌头似的伸出门的嘴 凌晨二点  我

    多像一根剩下的骨头

哦,骨头。操场上遍地梅花点点

    月光!你初秋的清澈层层剥我

 

诗歌和爱情,把头扭向哪里——

从圆到圆的金锣和嗓门 富豪家千年珍藏的宝境

连巨石和红砖的建筑都被穿透

广阔大地像停止的玻璃。诗歌和爱情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贫穷、脆弱的自由

哦,一截骨头,凄美痛楚

 

可是只有骨头:能够清脆一响。

我还要从瘫痪中站起!

 

 

川 南

 

首先是丘陵:燃烧起来的拳头

其次是雨水:永无停泊的柔情

一面锣的嗓子 哪一天开始挂在风口

追击我脆弱的耳朵

川南啊  我懂得热爱了  还有愤怒

像你曾经有过的优秀子女

纷纷飞离蒲公英的花簇

今天我是又一名小川南满怀惆怅

满怀着沉默攀登理想

 

为什么只有失去 才知道珍藏

为什么沦落街头 才渴望宁静

为什么又一个早上醒来 我的身旁

不再是桔园、甘蔗林和沱江的心境

而我才逐渐看清这些 并能一一说出

耻辱还是荣耀?

 

春天时我置身故土  被轻描淡写

在遥远的山谷 我长大成人

被迫告别  为什么要执意回去

妈妈:我疼!我看见了嗓子

嗓子下面乳房用心良苦

川南 如同我敏锐的手臂无力挥断  川南

 

一位精灵的女子

她有着最初的爱憎

和属于你清晨的容貌

 

 

热爱自然

 

你要学会热爱自然  不只是闲暇了

不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你要学会一个人

像一只蚂蚁拥抱整座陌生的森林

那些美丽和被美丽   那些朴素和绚烂

当你终于将风景叫好妈妈的时候,你是有福的

远方的河上金光闪闪

 

你要热爱雨后天晴  你要热爱

一棵树与另一棵树肩并着肩

热爱逼上悬崖的小鹿对猎人回头一笑

尤其是沙漠中的建筑 火焰下的少年

你要自始至终脱下皮肤

就像在老家赤脚走动  知道

风云变幻是她的不安

草长莺飞是她的暗恋

 

而你是有福的 远方的河上金光闪闪

只有你能够亲聆教诲

在黑夜中走遍大地

在灿烂的词句间出来

瞧 我是多么醉心于下坠的苦难

 

 

邹赴晓等诗人合集《四人诗选》书影(2013年12月版)



邹赴晓|一个时代的特征及个性化写作

 

       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不可能不在置身于其中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中留下独特而真实的投影。也许应该说,一部仅仅靠政治经济、军事等组成的时代史其实是不完整的时代史。艺术是一个时代的梦想。作为一个时代下意识的、刻骨铭心的颤动与隐痛,艺术恰恰作了最逼真和有效的记录与补充。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现代诗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写作,他必须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在他的写作中呈现出“当代性”因素,并把这一因素同个体生命的独特感知以及诗歌本质内在的要求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这样说,是基于九十年代以来,在新诗人们的写作中,“当代性”不是以自然而然的、有力的方式得以出现,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漠视和不以为然,或者将“当代性”作为世俗化的简单翻版而浅唱低吟,相去甚远。

      所谓“当代性”,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中,作用于当前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的非其他时代的非替代性的特征。意即时代的特征。从人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上讲,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它能够借助音乐家的音符、画家的画笔和诗人的喉咙表达出一个时代自身的希翼、骚动、喜悦和隐痛等“同一个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民间诗歌报刊的空前活跃至少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即诗歌写作可以不通过官方报刊的承认而存在、继续。一方面,说明了诗人们心态的成熟,不再以公开发表为最终的目的,而是关注于写作这一过程自身。另一方面,使诗歌写作成为了“个人的事情”,没有人去管你写什么,该怎么写,要写多少,这就使诗歌在真实的背景下具有了使之成为艺术作品的可能。尽管它的弊病同时存在:由于太散漫和太“自迷”,使每个人的写作要么自以为是,要么自生自灭,并且由于诗歌批评界的普遍乏力,使诗人们的写作缺乏标准,良莠不齐。

      “朦胧诗”之后,第三代诗浪潮的突出贡献之一是,第三代诗人们以拒绝权威的姿态,主动以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来表现现代人微妙的、多元的情感,把现代诗再推进了一步。虽然对于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在更多的诗人们那里还仅仅停留在模仿和盲目崇拜上,从而缺乏深入的领会和贯通,并且最要紧的是,忽略了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发展中的有着漫长文化积淀的农业化国家的事实。

      在第三代后的诗人们那里,这一特点得到了普及、延续和某种程度上的深化。体现在写诗的人继续有增无减,某种风格被普遍追逐,在“探索”之中,更多的形式先后出台。经过有形或无形的碰撞,形成了“学者化”诗歌写作和“后现代”诗歌写作。少数诗人除外,在这两种倾向中写作的大多数诗人其实是有着相当程度的偏差的。在我的理解中,“学者化”诗歌的本义应该是以知识分子的认真、博学和对诗歌艺术自身规律的遵守进行写作的,它更多呈现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特点,能够经得住考验和推敲。但它的难点在于,从事写作的诗人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特思想,且能耐住寂寞,长此以往,同时在他的表达中不至于太“隔”。因为优秀的诗歌并不是以拒绝倾听者的理解为目的的。而“后现代”的写作,作为一种鲜艳的技巧操持,它玩世不恭、无所事事的吵闹背后其实是严肃。它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一盘散沙、随心所欲,也许面对生存的荒谬,人本来就无可奈何。成熟的“后现代”诗人,恰恰需要足够的理论素养和更高的勇气。

      就如同人原本就来自于尘土,而最终必归于尘土一样,对诗歌现实功能的强调是为了使现代诗人们不至于在自己的写作中走得太远以至于无迹可寻。但它并不是为了替所谓“现实主义”的一蹴而就、大面积复制的简单化的文字垃圾寻求辩护。历来都是这样:诗歌首先是个体的,然而当它包含了时代的信息,在相当程度上与时代灵魂的深处萌动相互重叠、交汇,它也就具备了可资承认的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声音其实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郭沫若之所以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乃是他能够完全以新的形式来展现“五四”时期一种时代的要求。这一点和美国初期诗风开阔、充满希望的诗人惠特曼类似。乃至以后到大胃口的庞德,再到嚎叫的金斯伯格,当代意识的渗透是深入而明显的。而法国象征派现代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在他的《恶之花》中,则让人深深闻到一股腐朽的巴黎气味。——对于当代中国诗坛,我们的启发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抑或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客观存在基本应该包含这三种内容:其一是自觉的时代特征,其二是真实感,其三是主动和积极的对各种可能有效的技巧的探寻。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结束了计划经济,导入了市场经济,这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金钱于是成了人们能“感受之重”,而诗歌则成了金钱对面远山一般的模糊而无利可图的传说。我曾经说过,诗歌和诗人在这时才能真正地进行清醒而必须的相互选择。实际上,诗歌也不会给诗人带来任何伸手可及的好处,诗歌在固定的从事着写作和阅读的诗人和读者那里成为“深层的需要”,而具有了个人的信仰意味。

      有人曾经断言,这是个可以不需要诗歌和艺术的年代。这源于现代社会人们的忙于生存,而刺激大脑的娱乐方式又是如此之多。抛开这其中的消极成分,诗人们作品的苍白和重复也是显而易见的栅栏。尽管这样,诗人们相对量少但质量较清晰的个人写作却因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为诗歌是,诗歌毕竟是一门体现人类智慧的艺术,但它必须以强烈的个性追求来加以体现。“个性化写作”的倾向日趋明显和成熟,也就是意料之中了。我所理解的“个性化写作”是诗人们在积极寻找到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出个体生命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作为一个当代人的感知与情感,并把它提升到美的位置。“个性化写作”的磁力在于它注重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始终忠于表达。这样的写作,至少保证了作品的诚实,倘若它的写作者不缺乏对中国语言的敏感性,且能达到写作的自觉的话,那将是可以期待的。如果要说到伟大,伟大必须从个性的写作中升起。

      在当前诗人们的写作中,纷纷的前倾姿态是让人们难忘的。马永波、朱文、沈苇、杨春光和伊沙等诗人对“现实感”的插入和其对自身状态的把握,使得诗歌依靠它自己也说明了它并非是阳春白雪或“人人都是诗人”的雕虫小技。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诗坛争相模仿的懒惰症和流行病说着:不!在任何方式的写作里,独特都是其最后的防伪标志。

      太阳的光芒,是出自于它的本能。而诗人们工作,是为了对语词赋予生命。当一首诗开始在人类精神的夜空发出召唤,那诗人就算是完成了使命。在这篇短文中我没有更多犹豫地将“时代的特征”--“当代性”--“现实感”与“个性化写作”并在一起泛泛而淡,只是基于笔者本人对当前诗歌的忧虑与希望。在第三代之后的年轻诗人们那里,我更多看到的还是一种“成长性”。而成熟的作品,完全属于这一代人的声音还有待于嘹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了这个“偶得”,却又得花去多少才华和勤奋啊。然而作为最高的酬劳,我们已经获得了深深的沉默和无泪的感动。

 

(以上诗文选自1999年7月青海人民出版社作者诗集《歌唱,或者沉默》)




【往期回顾】


于元林|雾重庆(7首)

李赋康译李海洲|秋天传:二十四歌

于元林|飞翔是一种必要的手术(13首)

于元林|河边洗手的女人(5首)

于元林|故乡事(12首)

于元林|英雄走过的人间(12首)

于元林|献给一位重庆母亲的挽歌(组诗)

于元林|江南(5首)

义海|书斋里的远方(21首)

义海|忧伤如梨花在东方的一声叹息(15首)

义海|我只看见你在我看不见的地方(18首)

义海|幸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11首)

义海|让全世界所有的穷人,都领到我的一行诗歌(10首)

具蕴奇|具蕴奇诗词遗稿(41首)

于元林|古风四首

李赋康|爱依然在不爱的远方(35首)

李赋康|更多的爱,需要被爱(18首)

黎二愣|黎二愣诗歌选读(17首)

​沾衣l 我们的深渊,是不同的大海(17首)


       欢迎赐稿,选稿挑剔,要求原创,一月未用可另投。

                            赐稿邮箱:ximeiluo1984@163.com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蜀土吾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